准备参加产品艺术设计专升本的同学,常常被 “考什么”“怎么准备” 这些问题困扰。其实不同省份的考试科目虽有差异,但核心都围绕专业基础和设计能力展开。本文结合多省考试大纲,帮你理清必考科目与备考重点。

公共基础课:看似简单,实则影响总分
产品艺术设计专升本的公共课通常包含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,部分省份会用大学语文替代计算机。这两门课虽不直接涉及设计,但总分占比达 30%,是拉开差距的关键。
英语考试难度介于三级和四级之间,重点考查阅读和写作。去年浙江某院校录取数据显示,专业成绩前 10 名的考生中,有 8 人英语成绩超过 75 分(满分 100)。备考时要多做专升本真题,尤其注意工业设计相关词汇积累,比如 “ergonomics(人体工程学)”“prototyping(原型制作)” 等高频词。
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考办公软件操作和设计软件常识。PS、AI 等软件的快捷键功能、文件格式区别都是常考点。山东考生小林分享:“我考前整理了 100 个设计常用快捷键,考试时遇到选择题直接秒答,节省了不少时间。”
专业基础课:设计能力的核心检验
专业基础课是产品艺术设计专升本的重头戏,不同院校会根据培养方向设置科目,常见的有这三类:
设计素描与色彩
这类科目侧重考查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。考试形式多为静物写生,比如湖南专升本常考 “家电产品组合”,要求用素描表现电饭煲、微波炉的金属质感和体积感。
备考时要针对性练习产品素描:画曲面产品(如保温杯)时,用渐变线条体现弧度;画棱角分明的电子产品(如路由器),则要强化明暗对比突出立体感。色彩考试多用水彩或马克笔,去年湖北真题 “户外折叠椅” 中,用马克笔平涂 + 局部晕染的考生得分普遍较高。
设计原理与手绘
这门课检验对设计理论的掌握和快速表达能力。名词解释常考 “包豪斯风格”“模块化设计” 等基础概念,简答题则侧重分析产品案例,比如 “简述北欧设计对现代家居产品的影响”。
手绘部分占分 60%,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创意草图。江苏考生王悦的经验是:“每天用 15 分钟画 3 张快题,从线稿到上色逐步提速,考试时才能在 1 小时内完成 3 套方案。” 画草图时要注意标注尺寸和材质,去年某院校就因考生漏标材质说明,整体扣了 5 分。
计算机辅助设计
随着数字化设计普及,PS、AI、Rhino 等软件操作成了部分院校的必考内容。考试多为实操题,比如用 PS 制作产品效果图,或用 AI 绘制三视图。
练习时要注重 “软件与设计结合”,而不只是炫技。用 Rhino 建模时,先在草稿纸上画好结构拆解图,再分步建模,比直接上手盲目操作效率高 3 倍。广东某培训机构的数据显示,系统学习过工业设计软件的考生,这门课平均分比自学考生高 18 分。
专业综合课:贴近行业的实战考查
专业综合课多以 “命题设计” 形式出现,要求根据主题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。去年河南真题 “老年助行器设计”,就需要考生从功能、材质、人机交互三个方面展开,并附上设计说明。
备考时要多关注生活痛点:观察长辈使用物品的不便,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改善;逛商场时留意产品包装的结构,分析其优缺点。浙江考生李哲的高分方案 “可折叠购物车”,就是受妈妈买菜时拎重物的启发,加入了可伸缩把手和座椅功能,因贴近生活需求获得评委认可。
不同省份考试差异及应对
各省考试科目设置有明显地域特色:北方省份(如山东、河北)侧重基础手绘,南方省份(如广东、浙江)则更重视软件和创新设计。报考前一定要查看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,比如苏州大学去年就新增了 “产品交互设计” 科目,不少没提前准备的考生措手不及。
跨专业考生要额外补基础:每天花 1 小时看《工业设计史》,周末临摹经典产品设计图,半年内就能补上专业差距。安徽某高校数据显示,跨专业考生通过系统补习,录取率能达到 45%,并不比本专业考生低太多。
备考小贴士:避免陷入这些误区
很多同学容易忽视 “设计说明” 的重要性,其实好的文字表达能让方案增色不少。设计说明要简洁明了,用 “因为… 所以…” 的逻辑句式,比如 “因为老年人视力下降,所以按钮采用凸起设计并标注放大字体”。
考前 3 个月要模拟实战:按考试时间做真题,用手机计时,训练在紧张状态下的发挥稳定性。去年就有考生平时练习很好,因考试时没控制好时间,最后方案只完成了一半,十分可惜。
产品艺术设计专升本的科目设置,本质是筛选具备 “扎实基础 + 创新思维” 的学生。把每天的练习和生活观察结合起来,既能积累素材,又能让设计更有温度,这才是应对考试的核心秘诀。